气象遥感卫星是指从太空对地球大气层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主要服务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测、灾害天气预警等。随着卫星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遥感卫星业务已从单一的气象观测发展到了多学科综合监测。气象遥感卫星的探测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大气科学、海洋学、水文学、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具体地,气象遥感卫星通过获取全球温、湿度廓线,以及云、辐射等相关的气象参数,为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服务;通过监测全球辐射收支、冰雪覆盖、海面温度、温室气体与臭氧分布等,为气候变化预测提供服务;通过监测海洋、陆地、自然灾害、生态与环境等,为水利、林业、草原、农业、航空和交通等多个应用领域提供全球以及区域的遥感信息服务;通过获取空间环境监测数据,为提高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能力服务。气象遥感卫星通过观测云图实现对暴雨、台风等灾难性天气的预报。

气象遥感卫星的出现使得天气预报的模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的气象观测通过地面气象站中的温度表、气压表等传感器与目标物的直接接触测得气压、气温、风等要素的物理状态,结合生活经验对天气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实现对未来天气的预报,预报准确率低,且无法有效地对灾害天气进行预测。气象遥感卫星通过扫描仪、雷达成像仪、辐射计、光谱仪等遥感仪器接收和记录云、大气、海洋、陆地等不同目标物体发射、反射和吸收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即可获得大气目标的物理状态信息,代入由热力学方程、水汽方程、状态方程、运动方程等组成的大气动力学模型中,通过数值计算,求解出温度、气压、空气密度、比湿等数据与预报方程,即可实现对未来天气的预报。气象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提升了获取数据的尺度和效率,经数值天气预报处理,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仅方便了人民的生活,还在政府决策、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传统的地面站气象观测相比,气象遥感卫星具有观测范围广、次数多、时效强、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等特点。①观测范围广:一颗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每12小时就可以基本完成一次对全球大气的观测,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能够获得地球上近一亿平方千米的气象资料,能够观测到旋风、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全过程与全貌;②观测次数多、时效强: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一般每10~20分钟即可获得一次观测资料,与极轨气象卫星配合后,可用更短的时间间隔实现较小范围的观测,有利于灾害性天气预防;③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气象遥感卫星的观测范围可以覆盖沙漠、海洋、高原等一系列人烟稀少的地区,填补这些地区气象观测资料的空白。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本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学测量网站立场.
如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联系bd@xueceliang.cn

关于作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